2019学年高中二年级(上)历史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复习资料
1、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
2.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法,在国内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初
3.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第一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如果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升工农的地位
C.拓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4.国内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收获有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推行“科教兴国”策略
C.全方位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府为推进教育进步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A.推行“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考试招生规范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
B.提出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C.提出了“科教兴国”策略
D.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7.“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常识强教育;下联:科技兴盛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下列选项与该对联相匹配的横批是
A.科学进步 B.科教兴国
C.和谐进步 D.改革开放
8.中学教程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进步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为“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看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仿效苏联模式撰写教程
D.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9.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与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类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当时国际环境推进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者的个人爱好影响高等教育的进步方向
D.高等教育的进步需要与国家政策同步
10.1970—1976年,高校招生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这种招生方法存在着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病。为改变这种情况,邓小平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A.拓展扫盲教育 B.推行“科教兴国”策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考试 D.大力进步职业教育
11.1977年,高考考试招生规范恢复。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了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能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年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常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拓展做好了人才筹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方位进步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进步的策略地位
12.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也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与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同意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依据材料一,邓小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有什么意义?
依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什么内容?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首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非常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一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进步方向。
——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掌握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第一枚,科学的春季;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依据材料一,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常识,简要评述其用途。
依据材料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剖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进步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干扰。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常识,指出“科学的春季”到来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1、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A.义务教育 B.扫盲教育
C.“教育大革命” D.民族教育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答案B
2.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法,在国内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初
分析图片所记录的场景,主如果进行识字教育,这是推行扫盲教育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工作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答案A
3.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了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第一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如果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升工农的地位
C.拓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分析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如果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
答案C
4.国内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收获有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推行“科教兴国”策略
C.全方位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
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的重大收获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故选A项;“科教兴国”策略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推行的,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发生在改革开放后初期,故C项错误;“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项错误。
答案A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政府为推进教育进步采取的重大举措有
A.推行“教育大革命” B.恢复高考考试招生规范
C.颁布《义务教育法》 D.开始推行扫盲教育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是指1978年以来。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958年、1977年、1986年和1950年。故选C项。
答案C
6.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
B.提出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C.提出了“科教兴国”策略
D.标志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
分析扫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B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策略,C项错误;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D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在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上通过的,A项正确。
答案A
7.“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常识强教育;下联:科技兴盛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下列选项与该对联相匹配的横批是
A.科学进步 B.科教兴国
C.和谐进步 D.改革开放
分析本题考分数查询析理解能力。上联重在强调科技与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教育对国家进步有哪些用途,故B项适合。
答案B
8.中学教程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进步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为“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看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仿效苏联模式撰写教程
D.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分析解析材料重点信息,20世纪50年代,大家觉得海底世界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到20世纪80年代,大家觉得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侧重“取”“用”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增强,体现了可持续进步观,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故排除。
答案A
9.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与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类决定反映了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当时国际环境推进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者的个人爱好影响高等教育的进步方向
D.高等教育的进步需要与国家政策同步
分析1953年,国内开始推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有关的专门人才,这推进了高校改革。B项与题干材料无关;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A
10.1970—1976年,高校招生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方法,这种招生方法存在着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病。为改变这种情况,邓小平采取的重大决策是
A.拓展扫盲教育 B.推行“科教兴国”策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考试 D.大力进步职业教育
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无需文化课考试就能上大学,致使大学教育水平降低,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少,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降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为改变这种情况,邓小平果断作出恢复被停止的高考考试的决策,故选C项。
答案C
11.1977年,高考考试招生规范恢复。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了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能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年代意义在于
A.重新树立起尊重常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拓展做好了人才筹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方位进步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进步的策略地位
分析恢复高考考试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点一步。针对当时否定常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需要,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常识和人才的尊重。
答案A
12.在一本大学招生宣传册中,有对该校本科生在校人数的介绍,也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与点等内容的介绍。请判断,这本宣传册最早应印制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分析依据题干中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与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常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打造起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规范,因此宣传册的最早印制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2、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
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
材料二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同意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依据材料一,邓小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有什么意义?
依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什么内容?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历史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展开迫切需要很多人才。
意义: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进步的指导方针。
内容: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保证适龄儿童同意义务教育的责任。
关系:材料一中“三个面向”为教育立法指明了方向,有益于教育立法的健康进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需要。
材料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内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首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非常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一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进步方向。
——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
材料三 为庆祝全国科掌握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第一枚,科学的春季;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依据材料一,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常识,简要评述其用途。
依据材料二,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并剖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进步方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干扰。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常识,指出“科学的春季”到来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特征:政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广泛;与社会生产、社会改造相结合。
用途:将文化常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常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
情况:教育进步速度快;专业设置看重工科;招生人数飞速增长;重视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进步培养了科技人才,有益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升了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进步。
“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在科学和教育战线上实行全方位的拨乱反正,恢复高考考试规范,主张尊师重教;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改变中国的落后情况,向四个现代化进军。